中央一号文件是这么说的: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、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,集循环农业、创意农业、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,通过农业综合开发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。
换个角度来理解,“田园”原来是单一体,只有简单的种植功能,只是整个产业链的一环,不直接投入市场交易,它的价值来源于劳动,而不是来源于交易。
也就是说,“田园综合体”就是要综合各种资源,把“田园”进行综合开发、综合利用,获得综合产能。“综合”是这个热词蕴含的生机。
从简单生产到综合开发,田园被赋予类似于城镇的使命,却又必须有别于城市的疏解空间。功能决定价值,价值提升功能。“田园综合体”是对土地功能的重新定位。
土地具有自然的差异,也具有人类社会赋予的差异,这使得土地的功能各有不同。
就自然差异而言,有高山、平川、湖泊、草原之分。平原与山区的差异,是使用面积不一样,山区的表面积远大于平原,可供植物生长的空间也就更大。
就人文差异而言,有的土地上是城市,有的土地上是乡村,有的土地上是田园。城市就是对土地的综合开发,使土地具有立体式、复合型的功能。这就是北京上海与沙漠沼泽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同。
长期以来,城市是复合型功能的存在,而农村和农田却是简单型的功能依附。
如何让田园从“单一体”到“综合体”,从简单的农作物生产功能到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展示为一体的复合功能,从产业链的前端到全产业链的覆盖?这里,少不了旅游业的参与,甚至旅游业在“田园综合体”建设中必然唱主角。
首先,旅游是市场交易,而不是简单劳动。
田园价值来源于简单劳动,而不是市场交易,这是田园产能低下、产出不高的先天缺陷。
纵观历史,自给自足、市场不发达的地方,即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往往愈是贫穷。而交易逾发达的地方,即使无法自给自足,却也可以很富足;小农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差异,在于劳动是加法法则的价值创造,交易却是乘法法则的价值繁衍。更直白地说,简单的生产劳动,不如市场交易值钱。
农作物不投入市场,就很难产生更大的价值,而投入市场却有诸多的环节要打通。从农作物到商品,其生产、加工、销售是分散的。生产在农田完成,加工在工业园区完成,而销售往往在城市完成。
这种通过分散而集约的方式,是早期工业化思维,是高度集约的生产方式,要求生产在一个地方,加工聚集在另一个地方,销售又汇集在别的地方,核心是物的流通。
其次,旅游是人的流通,进而带动一系列流动。
田园在过去的产业链体系中的前端,是消费者不去接触的地方。只是强调田园的生产这一原始功能,而缺乏现代化的交通、通讯、物流、人流、信息流,一个地方就无法实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,田园也就无法实现综合的功能。但是,用那种方式可以使田园包含生产、加工、餐饮、酒店、仓储、保鲜、金融、工商等符合功能。
工业化生产强调物的流通,是农作物商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。旅游首先是人的异地参与,需要人的流动,进而带动商品的流动、资本的流动、信息的流动、车辆的流动。只有人的流通与聚集,才可能实现各种功能的聚集。
人的流通,远比物的流通意义要大。旅游化思维是以人为本的思维,要求生产、加工、销售服务从人本出发,以更便捷、更舒适的方式展示出来,服务于游客,要求生产、加工、销售集于一体。旅游使田园直接走向市场,其生产、加工、流通等环节一部分利润转化到农民身上,比较获得更好的群众基础。而这恰是“田园综合体”追求的价值。
再者,旅游是用户思维,是对田园体验的价值再发现。
过去的生产模式是,先有产品研发,然后市场营销、渠道推广,最后消费者买单,强调功能性、性价比、易达性,用户是被动的,极少主导产品开发,极少获得产品从无到有这个过程的体验感。
从过去的产品驱动到现在的用户驱动,用户需求正从被动接受向强参与感转变。人们对农产品等商品交易,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。用户能够参与水果的生产过程则更具吸引力,不仅要看这个水果长得好、口感好,还要获悉水果是怎么长的、生长环境如何。
从过去的效率优先到现在的效能优先,不再是生产的多多益善,而是体验的多多益善。工业化时代成本是竞争的终极目标,一切工业化的流程都是为了提升效率的,即单位时间内制造更多的产品。旅游化思维下,对产品的生产创造,不是所谓“跑得多快”的问题,而是“跑对方向”的问题。